立見護創液在淺II度燒(燙)傷治療中的應用
發布人:yisainuo 時間:2016/04/29
李穎張恒術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整形燒傷科,重慶400016)
【摘要】目的:觀察護創液在淺Ⅱ度燒(燙)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創面保護劑即護創液試驗組80例,常規治療對照組80例淺Ⅱ度燒(燙)傷患者。用藥后觀察創面感染情況、全身變化情況、局部過敏情況、創面紅腫滲出消退情況、創面結痂情況、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時間。結果:試驗組與對照組中創面紅腫滲出消退時間分別為(2.6±1.0)d和(3.2±0.9)d(P<0.05),有顯著差異;試驗組與照組創面結痂時間分別為(2.7±0.8)d和(3.4±0.9)d(P<0.05),有顯著差異;試驗組與對照組創面平均愈合時間分別為(10.0±1.9)d和(10.5±2.1)d(P>0.05),無明顯差異;試驗組與對照組換藥時間分別為(98.6±42.4)min和(169.0±82.2)min(P<0.05)顯著縮短;兩組均未出現創面感染、全身不良反應和過敏情況。結論:護創液是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的外用創面保護劑,適用于淺Ⅱ度燒(燙)傷創面,能安全有效地隔離創面、抗菌以促進創面愈合。
【關鍵詞】淺II度燒(燙)傷;護創液;新療法
燒燙傷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損傷。臨床上較多輕度燒傷患者因對病情不夠重視或因經濟、時間緊張等其他客觀原因未能及時或規范地接受治療,自行處理不當,常引發創面感染、創面加深、病情加重等。因此,探索一種淺II度燒(燙)傷患者方便易行的有效治療方法,成為臨床上急需解決的問題。應用護創液治療輕度燒傷,可以有效保護創面防止創面感染。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科熱力燒(燙)傷患者160例。入選標準:①淺II度燒(燙)傷面積10%一下;②傷后來院就診時間為I d以內;③年齡18—60歲患者;④患者愿意且能夠遵守試驗方案。排除標準為:①沾染或污染創面;②局部創面已進行換藥處理;③已知對硼酸類藥物過敏者;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燒傷面積根據中國九分法估計,燒傷深度根據三度四分法判斷,由2個有經驗的醫生共同判斷。入選患者按入院時間編號,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護創液治療實驗組和常規治療對照組,每組各80例?;颊咧獣圆⑼庵委煼桨?,簽署之情同意書。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并備案。
1.2臨床實驗分組及方案
1.2.1分組實驗組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燒(燙)傷面積4.2%±2.1%,平均年齡(31.0±9.6)歲。對照組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燒(燙)傷面積4.1%±1.9%,平均年齡(32.0±10.5)歲。2組病例年齡,燒傷面積,燒傷深度相當,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具有可比性。
1.2.2治療方案試驗組:患者入院后,用0.1%新潔爾滅或5%碘伏消毒清洗燒(燙)傷創面及周圍皮膚;抽吸創面水皰,保留水皰皮;直接將護創液(由重慶立見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規格:30ML/瓶,渝食藥監械(準)字2007第2640061號)噴與創面,3min后干燥形成薄膜即可。每日噴護創液3-5次,不需清洗。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用0.1%新潔爾滅或5%碘伏消毒清洗燒(燙)傷創面及周圍皮膚;抽吸水皰液,保留水皰皮;以棉織敷料覆蓋創面,每日換藥1次。換藥時,如有紗布與創面粘連緊密,可用生理鹽水濕敷數分鐘后再行揭除,換藥盡量輕柔,勿使創面出血,影響創面愈合。面部創面行暴露療法,每日換藥1次。
處理前、處理后1、7d觀察患者一般生命體征和檢測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
1.3臨床觀察指標
①觀察創面變化情況,紅腫、滲出消退時間;②創面結痂時間;③創面愈合時間;④換藥時間;⑤創面感染情況;⑥有無過敏及其他不良反應。
1.4臨床評價標準
①創面紅腫、滲出消退:肉眼觀察,創面無明顯紅腫、滲出停止;②創面結痂時間:肉眼觀察,創面開始形成干燥痂皮;③創面愈合標準:肉眼觀察,創面完全上皮化,形成粉紅色干燥創面;④創面感染情況:創面有無膿性分泌物,局部紅腫有無向創周擴散趨勢,創面細菌涂片和細菌培養;⑤過敏情況:創面及周邊皮膚紅腫滲出加重,出現新的紅斑、皮疹、水皰等。
1.5統計學處理
所有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所有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用藥后創面紅腫、滲出消退平均時間(2.6±1.0)d,對照組為(3.2±0.9)d,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創面結痂平均時間(2.7±0.8)d,對照創面結痂平均時間(3.4±0.9)d,差異有顯著性(P<0.05)。試驗組創面結痂厚度較對照組面部暴露創面結痂厚度相對較薄。創面平均愈合時間試驗組比對照組少,但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試驗組創面換藥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試驗過程中,2組患者創面均未發現感染情況,2組創面細菌涂片和細菌培養均為陰性;患者生命體征、血常規、肝功、腎功等均無改變。試驗組部分患者噴藥后創面局部有輕微燒灼感,數分鐘后自行消退,無需特殊處理;試驗組均未出現明顯過敏情況和全身不良反應。
3討論
在燒傷中,創面處理是最重要的治療環節。燒傷破壞了人體皮膚的天然屏障功能,容易導致創面多種細菌感染,嚴重時導致敗血癥等而危機生命。臨床上許多病人對病情不夠重視,或因經濟、時間緊張等其他客觀原因未能及時或規范地接受治療,自行處理不當,而引起的創面感染、創面加深、病情加重。增加病人痛苦,延長創面愈合時間,并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因而早期,規范的創面換藥十分重要。有效良好的創面覆蓋物的選擇對覆蓋創面、減輕污染、促進創面愈合十分重要。
本試驗所用護創液的主要成分為硼砂、維生素C、1.2-丙二醇。硼砂與維生素C形成共軛酸,PH值為5.4-6.0,酸性環境不利于細菌的繁殖而起抑菌作用。硼酸能清潔皮膚,對皮膚具有輕度殺菌、防腐和收斂、止癢等作用。硼砂自身為消毒抑菌劑,硼元素接受了質子而達到酸堿平衡,但并不影響硼砂原有的抑菌功能。1,2-丙二醇是一種優良的溶媒,它在“護創液”中有多種作用,它既是“護創液”的溶媒,起溶解、潛溶、緩沖穩定作用,還有防凍、助滲透、保濕、消毒抑菌等作用。護創液噴于創面后約3min可形成柔軟的長效抗菌的透氣保護膜,能夠及時覆蓋創面及傷口并起到保護預防感染作用。保護膜保持創面濕潤環境并具有透氣作用,促進愈合的作用。護創液適用于各種因素所引起的開放性創傷、燒(燙)傷、擦傷(皮膚損傷)、手術后的縫合切口等非感染傷口。本試驗觀察結果與上述相符合,同時。護創液對淺II度燒傷患者治療具有以下特點:①可縮短創面紅腫滲出時間,減輕創面炎癥反應,這可能與硼砂具有收斂作用有關;②作為創面的一個膜性屏障可有效地控制創面污染,并可直接觀察創面變化,較常規棉織敷料更能對創面及時進行處理;③護創液與傳統暴露療法相比,能使創面更快結痂,有助于減少局部感染的機會;④創面修復后期,可保持創面環境濕潤,有利于促進上皮再生,促進創面愈合;⑤無占位效應,不影響上皮生長;⑥護創液成膜后順應性好,能緊貼創面,避免了敷料的脫落;⑦縮短換藥時間,節約醫療資源;⑧操作簡便,并可增加患者舒適感。護創液換藥操作簡單,首次換藥后,其后換藥方法簡單,病人可掌握操作;⑨換藥時間短、方便攜帶及保存、經濟實惠,更易于在基層推廣。常規的換藥方法,需要先用鹽水對創面紗布侵潤約5-10min,仍可能在替換紗布時由于新鮮肉芽組織受牽扯而損傷,導致疼痛或創面出血。而使用護創液,可減少對創面的騷擾,增強患者舒適感??赡軐τ谛夯颊吒菀捉邮懿⑴浜?。臨床上常用在燒傷創面的類似的生物敷料有如水凝膠合成敷料、碳纖維高分子敷料等。水凝膠合成敷料通過在創面上形成一層凝膠狀物質起到隔離創面的作用,但不透氣,創面不易于干燥等缺點易加重創面感染。碳纖維高分子敷料對創面有消腫、止滲、促進愈合等優點,但粘附性強,不易剝脫,易致創面再次損傷。而上述敷料換藥由于對創面換藥技術要求較高,不便攜帶保存,價格相對較高等原因,可能造成患者依從性不高,不利于創面愈合及廣大基層的推廣和普及。
因此,護創液具有安全實用、療效可靠、使用方法簡單方便、便于攜帶保存等特點,方法有效減少創面紅腫滲出,促進創面結痂,保護創面,是目前處理輕度燒傷創面,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自我處理創面的較好方法之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Sinqh R,Prasad R,Chari P,et al.Effect of growth hormone therapy in burn patients on conservative-treatment[J].Burns,1998,24(8):733-738.
[2] Ofokansi K C,Okorie O,Adikwu M U.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based on gelatin-porcine mucin admixtures:in vitro and in vivo delivery studies[J].Biol Pharm Bull,2009,32(10):1754-1759。
[3]陳新謙,鑫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70.
[4]羅健斌,方國芳,謝興益.水凝膠燒傷敷料研究進展[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4,21(1):156-159.
[5]李葉揚,劉志勇,林偉華.膠原敷料治療燒傷創面愈合后色素沉著[J].廣東醫學,2006,27(9):1368-1369.
[6] Adhirajan N,Shanmugasundaram,Babu M.Gelatin microspheres cross-linked with EDC as a drug delivery susrem for doxyeyline: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J].Microencapsul,2007,24(7):647-659.
[7] Lorenz C,Brunner J G,Kollmannsberger P,et al.Effect of surface pre-treatments on biocompatibility of magnesium[J].Acta Biomater,2009,5(7):2783-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