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見”護創液產生的故事
朝鮮戰場上小小護理員的大夢想
我叫皮志華,1933年2月出生在湖北省的沙市市(現在的荊州市)。由于家庭貧寒,在我小學還沒畢業的時候就被迫綴學進入社會,于14歲在沙市萬國藥房開始了學徒生涯。沙市是1949年7月15日解放的,在7月18日我就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南下工作隊,接受了一個月的集訓。在集訓中刻苦學習深受首長和同志們的贊譽,優先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38軍政治部電影放映隊當了一名放映員。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為了響應黨中央保家衛國的號召,我主動報名要求上前線。當時38軍在河南信陽結集準備開赴朝鮮戰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38軍組建了醫療隊,從報名參加戰役的隊伍中選調衛生兵和文化素質較高的戰士充當醫護兵,由于我有高小文化和在藥房當過學徒的經歷,上級領導抽調我到38軍第二野戰醫院當上了一名護理員。
抗美援朝戰事非常殘酷,每天都有大量的傷員不斷地從戰場上送來就醫。而當時的醫務人員人少事多,為了搶救更多的傷員,作為護理員的我經常得幫助護士給傷員清洗傷口、敷藥換藥。由于沒有多少理論知識,正規訓練有限,一開始工作困難重重。當時傷員多、藥品和紗布繃帶等敷料少,從前線下來的傷員有很多是重傷或失去了部分肢體的,斷肢又很容易感染化膿,換一次藥程序特別多,先要發濕、去膿、清洗、消毒、換藥、紗布包扎等等,前后總共需要10多道工序。一次換藥花的時間長,傷員也非常痛苦,在清洗傷口或換藥過程中觸及到傷口就疼痛難忍,加上受傷戰士有時情緒比較急躁,護理員換藥動作慢了或者不規范,經常遭到挨罵,有的甚至還動手打人。在換藥結束后還要處理紗布和繃帶等受到膿血污染的棉質敷料,以防止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按照規定膿血污染物必須要深埋或燒掉,但是在那種特殊環境下為了避免空襲根本不能焚燒,特別是晚上一有明火就會成為打擊的目標。
當時我只有17歲,因為挨罵挨打的事沒少流過眼淚。醫院政治協理員看出了我的情緒,就主動找我談話,說:小皮呀,戰士們在前方流血流汗,有的失去了部分肢體,有的甚至為國家貢獻了自己的生命,雖然有些受傷員性格暴躁,你挨了打罵,但你要理解他們,他們可是保家衛國的英雄呀。經過談話我開始慢慢理解那些傷員了,在做好護理員工作的同時我也開始思考,要是有一種像液體膠布一樣的東西該有多好呀,直接噴到傷口上就能止痛還不用包扎,不僅會減少傷員換藥的痛苦,也減少了醫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還不用處理廢棄的膿血污染物。如果將來真有這種產品出現,會挽救好多傷員的生命,加快傷員康復時間,使他們能重新回到戰斗崗位上,會大大提高部隊的戰斗力。當然在朝鮮戰場上這種想法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夢想,但就是這個護理員小小的夢想驅動我開始有了自己發明創造的想法,這也是以后我花費畢生精力研制“立見”護創液的唯一動力。
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終獲成功
抗美援朝結束后,我調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筑工程第七師二十團三營衛生所任所長。1955年被派到西安醫學院醫療系進修學習。當時學習環境很艱苦,沒有課本,只有油印的講義,只能通過老師講授的方式學習,老師在課堂上講,我就在臺下作記錄。雖然學習環境很差,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對知識的追求,因為我的那個夢想一直驅動著我,理論知識的豐富使我感到我離我的夢越來越近了。1959年我轉業調到沙市精神病院任院長,在任職期間我摸索出一套對狂躁病人采用中醫中藥結合西醫控制的中西醫結合方式,以中醫治本,西醫控制,開展胰島素昏迷療法的研究,在治療精神病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并向全國進行了經驗推廣。
在文革期間我也和許多老同志一樣受到沖擊,在1967年從精神病醫院調到一個鋼廠醫務室擔任醫師。這是一家小型鋼鐵企業,電爐煉鋼、軋鋼等技術操作不夠規范,大小事故不斷,創傷、燙傷、燒傷每天都有發生,每天處理這些事情更加深了我研制液體膠布的想法。在醫務室任醫師期間,除了日常工作外,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主支配,我就開始專心學習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化學、中藥化學、分子力學等等一切有用的知識。然而由于學歷有限,我在探索和發明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比如不懂什么叫做親核反應、親電反應,更不清楚什么是油水平衡、質子轉移反應,但為了實現夢想我不斷學習、自強不息的研究。在之后的20多年時間里,我為了學習和研究可以說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在醫務室設計產品配方,回到家里也是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小實驗室。在此期間我的妻子艾藻玉給予了我堅定的支持和照顧,使得我能夠最終實現我的夢想。1989年我研究的液體膠布——“一種治療創傷藥”終于獲得成功,1997年8月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2001年獲得發明專利證書,在親朋好友小范圍中使用效果非常顯著。1993年離休后為了獲得這一產品更多的反饋信息,我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給前來就診的外傷患者使用,均有很好的效果。
通過小面積使用“一種治療創傷藥”(代號:890-1),證實了效果的肯定,在使用上也是方便安全的,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用上這個產品,于2005年我和重慶市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在以前工藝配方的基礎上又進行了部分技術改進,形成了“立見”護創液。之所以將產品取名為“立見”,就是因為它在治療過程中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本產品的功效、應用范圍、創新特點在資料(彩?。┥暇薪榻B。“立見”護創液透氣性好,能起到隔離傷口、防止感染的作用,有助于縮短治療過程,減輕患者痛苦,還大大減少了醫護人員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量,同時不產生廢棄物,減少了環境污染。在野外工作、旅游、或者是戰場上、自然災害、人為事故,更能節約創傷救治的時間,提高救治效果。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重慶市生物技術研究所通過綿陽紅十字會向地震災區捐贈了80件共計8000支“立見”護創液,為地震災區救治傷員贏得了時間,提供了方便。
“立見”護創液的研制完成了我多年的愿望,也是我在38軍擔任護理員時愿望的實現,如果沒有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歷也就沒有“立見”護創液。
在開辦私人診所期間應用“創必治”治療各種創傷、化膿性感染及各種皮膚病等略舉數例加以說明:
典型病例介紹:
一、創傷患者張志杰男25歲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建設銀行宿舍工地工人。安裝鋁合金窗架時,窗架滑落,將患者右腳大拇趾砸傷,甲殼砸落,軟組織被砸爛,小血管破裂,來本所治療時,又被他帶來的小孩在砸傷的腳拇趾上踩上一腳,當時患者疼痛難受,大汗淋漓,我立即將傷面消毒處理后立即使用“創必治”涂擦創面,囑咐患者將藥帶回一日數次涂擦患處,不必換藥,1小瓶10ml一周就痊愈。
二、腳氣病化膿性感染王光蘭女44歲,家住沙市建安巷,于1997年4月16日因腳氣感染來本所就診,當時只當腳氣病治療,于以足光粉侵泡無效后到五一路私人診所、市康復醫院門診部、市中醫醫院門診等就醫無效,于4月29日又回到本所就醫;此時腳趾潰爛,臭味難聞,膿性分泌物增多,腳被水腫,痛癢難忍,局部炎性化膿性感染繼續漫延;于是給她輸液抗感染(于以青霉素640萬單位加三氨唑核苷200mg)局部用“創必治”涂擦,當時患者就覺特別舒適也不覺癢痛了,跛腳走來,輕松走回去,患者感到非常高興,謝聲不止,隨訪一周后痊愈。
三、下肢疥瘡患者周家寧男20歲住沙市區惠工街七棟三樓,患者于1997年9月4日晚九時跛行來本所求醫;患者訴說三日前因雙下腿大水泡破潰發炎,化膿潰爛,疼痛難忍,行走不便,到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肌肉注射青霉素,一日兩次,局部敷涂爐甘石擦劑,未控制感染,疼痛加劇。當時發現患者兩下肢脛骨中段稍外側(腓骨側)有雞蛋大皰疹破損跡象,創面周圍紅腫,鼠蹊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表情痛苦。雙下腿右側創面范圍較大約鴨蛋大,邊緣不整齊,左側稍小炎性化膿性感染較輕。為了驗證治療效果,對患者說明,右腿嚴重疼痛感染區使用“創必治”左腿輕痛感染區仍用爐甘石涂擦劑作對比性治療;經患者同意后給他局部消毒清洗清除壞死水泡后涂以“創必治”(890-1)。第二天即9月5日患者自己下樓主訴右腿嚴重疼痛去不痛了,要求左腳也使用“創必治”治療,僅三天時間解除患者痛苦,給他“創必治”帶回自己涂擦一周后痊愈,年輕的朋友感謝連聲。
1989~1999年治療各種創傷及皮膚炎癥、化膿性感染達353人次無一例不良反應,有效率達100%。平時各種小傷小痛使用“創必治”如今的“立見”護創液就能解決問題,如甲溝炎、毛囊炎、濕疹、口粘膜炎、鼻炎、蚊蟲叮咬、擦傷、刀傷(小切口)、燙傷、痔瘡發炎等均可治療。